“放开落户”需防沦落“卖地”窠臼



来源:中国网 2013-06-28
“放开落户”必须要看守住“耕地红线”,要避免户籍制度改革变身地方政府扩大“地源”的推手。只有让地方政府心中无“地”,才会“放开落户”的户籍制度改革,回归到“共享发展果实”的路径上来。
作者:王枪枪
在昨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作了《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中称,我国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专家说,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各类城市具体的城镇化路径。(627 新京报)
逐渐“放开落户”、减少农村户口,能解决当下二元户籍体制下的诸多弊端——同命不同价、社保不均衡、教育资源不均衡等等问题,会随着户籍状况的改变而逐渐制度跟进得以达到平衡。这是全社会乐见的,也是社会发展、城镇化趋势的必然性。但是“放开落户”让农民转为城里人后,会造成大量耕地农田的空置,需要谨防地方政府沦落至扭曲的“卖地”政绩的窠臼。
这么说并非不无原因,辨析之下有三种可能——首先,为顺理完成城镇化被动卖地。“农民”变身“城里人”后需要共享城里人的社保、医疗、教育资源等待遇,这显然不是身份转变那么简单。新市民对应福利的享有,需要财政的支出支撑,这对地方财政压力来说必然会加大。那么如何增加财政收入以保证城镇化要求的顺利达成?新市民以前的承包土地会变成一个新的“财源”,在压力逼仄下,地方政府难免不会动这个“财源”的脑筋。
其次,为了还债尴尬卖地。“18个省会和直辖市,有17个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来偿债,比例高达95%。”这是国家审计署日前公布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让人看了有些沉重。近年来,房地产业成为一些城市主要经济支撑,疯狂卖地导致城市土地资源已经匮乏到极点,随着土地资源出让规模的缩小,地方政府债务偿还的资金来源渠道也越来越窄。而“放开落户”显然能提供新的土地来源,把农民变成市民,把住平房的搬上楼房,能空出多少土地?这让被债逼得饥渴异常的地方政府,如何会放过这些新地源?
第三,为了政绩主动卖地。这一点毋庸多说,在“大城市化”成风的今天,盲目做大城市规模已经广受社会学专家和舆论的质疑批评。但是违规用地的做法屡见不鲜。一方面是多盖楼城市形象好,官员面子好看;另一方面通过卖地、房地产税收积累起来的财政数字,又是政绩考核的主要因素。你说,本就为了建设土地可以干出“填海平山”这样事情的地方政府,会放过“放开落户”后原农民背后那可观的土地面积吗?
“放开落户”必须要看守住“耕地红线”,要避免户籍制度改革变身地方政府扩大“地源”的推手。如此,就需要抑制住地方政府的用地冲动——一是有详细的配套制度,对原农民背后的土地用途详加规范,让地方政府不能随意碰触这一部分耕地的买卖;二是要通过改革当前的政绩考核体系,以“和谐”为考题而非以“经济”为考题。只有让地方政府心中无“地”,才会“放开落户”的户籍制度改革,回归到“共享发展果实”的路径上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