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五四 2021-05-04?
今年四月下旬,郑州郭校长的一篇论文传遍全国,如果有人给翻译成英文,我相信可以震惊全世界,包括漫威旗下的复仇者联盟。郭校长宣称可以运用超心理意识能量方法,使熟鸡蛋返生,“熟鸡蛋返生后孵出来的小鸡还在下蛋呢。”该论文发表在一家名为《写真地理》的期刊上,看到这个名字我想起自己当年应聘过一家杂志的主编,杂志名字就叫《鼎红丽人写真》,主办单位是杭州鼎红国际娱乐会所,一个对文学对学术有追求的娱乐机构,一定会有前途的。而一家对娱乐有追求的学术机构,注定是没有前途的,四月底,吉林省新闻出版局依照相关出版管理法规,对刊发“熟蛋返生孵小鸡”论文的《写真地理》杂志做出停刊整顿处理。如果还有复出的机会,我建议《写真地理》杂志改个名叫《娱乐地理写真》,作为夜总会娱乐行业的核心文学期刊,一定可以大放异彩。
对于郭校长的论文是怎么发表出来的,《写真地理》期刊表示,“该论文有些玄幻,正常审核是不会通过的,作者应该是用了什么别的办法发表的。"很明显,是郭校长动用意念运用超心理意识能量让杂志小编发表的,以此类推,让熟鸡蛋变生,熟女变少女,都是可以实现的。我没办法把熟鸡蛋变成生鸡蛋,但我可以把熟人变成陌生人,比如说在文章里写一些熟人鲜为人知和不愿被老婆知道的事情,一般人喜欢用王小明代替朋友的名字,我不用,因为我有个朋友就叫王小明。
王小明很喜欢去夜总会,他把这个叫做春游,他认为春季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这时到夜总会跟到野外郊游踏青是一样的,都是极富情趣和养生意义的雅事。这让我想起了白居易老师,白老师老年时期写过一首《春游》,“上马临出门,出门复逡巡。回头问妻子,应怪春游频。”大意就是白老师坐进宝马车迟迟不肯出发,回头怯生生地问老婆,我最近是不是春游的太频繁了。虽然心生愧疚,但白老师对晚年的春游生活有自己的坚持,"大限年百岁,几人及七旬。我今六十五,走若下坂轮。假使得七十,只有五度春。"意思很简单,我还能活几年啊,再不玩就死了,于是乎得出结论,“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
白居易老师做人是很坦荡的,他喜欢美人,绝不遮遮掩掩。唐代笔记小说《本事诗》上记录了白老师的一些生活片段,“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这种生活就连苏东坡也很羡慕,“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在没有夜总会的唐代,白居易老师凭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才华,在“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的地方愣是活出了一个自己的“天上人间”。
白老师喜欢别人家的美人也是不遮掩的,有一次他到徐州守帅张愔府上做客,张家小妾关盼盼表演了歌舞,白老师大为赞叹,说关盼盼是“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关盼盼之前是青楼女子,后来被张愔娶回家,张愔死后,关盼盼决心守节,住在徐州城郊的燕子楼里,十五年不嫁,独守燕子楼。这段文字半真半假,有历史也有故事,故事部分源自元杂剧《关盼盼”春风燕子楼》,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还把白居易的和诗“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匹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改成是写给关盼盼的,并第一次把盼盼的结局写成绝食而死。后世“白居易逼死关盼盼”的故事,都以此为本。
我是不相信白居易老师会做出这种逼迫女性追随亡者守贞的事情,他对女性是怀有极大同情心的,他在《太行路》里说"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他在《上阳白发人》里为宫女叫苦,"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他在浔阳江头为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动情,“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并将年老色衰的女子引为知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喜欢女性但又尊重女性关爱女性的人,就像我的朋友王小明一样,去夜总会消费,娱乐自己成全她人,互尊互爱,买单痛快。
暮年时分的白居易老师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柳老春深日又斜,任他飞向别人家,谁能更学孩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说的是自己年老多病,已经无法像孩子一样自由追逐春风寻花访柳了,于是将正直青春的侍妾樊素、小蛮等恢复自由身,让她们各奔前程。这是一种非常值得今人学习的感情观,有点像敦煌山洞出土的唐朝人的“放妻协议”,“愿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峨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和韵之态。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简而言之就是好聚好散,买卖不成仁义在,就算是在夜总会挑选姑娘,如果没遇到心仪的,也是要跟进来的女士们说一声“谢谢各位,辛苦了",可惜李国庆和俞渝两口子连这个道理都不懂,一场离婚,搞的鸡飞狗跳,为了分点财产,机关算尽,人到中年,体面最重要。
好在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盖茨给李国庆、俞渝做出了榜样,他们在各自的推特上发布联合声明称:“在对我们的关系经过深思熟虑及各种尝试后,找们决定终止婚姻。在过去的 27年里,我们已经养育了三个非凡的孩子……”,没有财产分割的闹剧,没有情感绯闻的狗血,有点“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的意思,这时李开复老师却又不合时宜的站出来了,"盖茨夫妻是我见过的名企业家中夫妻感情最好的,从当年盖茨支持Melinda 的失败产品 Bob,到被议论老板和下属恋爱结婚,到之后的恩爱家庭,和共同研究人间苦难,退休投身慈善。很难相信今天的新闻。"没有什么很难相信的,格局小了,李老师。
白居易老师是一个常常把“老”字挂嘴边的人,他的很多作品里讲的都是及时行乐,“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美人劝我急行乐,自古朱颜不再来。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心里都是“老”的人,往往喜欢把玩硬的东西,玩石头是一个疲软中年男子不服软的最后的倔强。在唐朝赏石蔚然成风,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白居易老师,我想他把樊素、小蛮放走以后,唯一的乐趣就是赏石了。白老师深爱太湖石,曾作《太湖石记》,其他赏石代表作有《双石》、《莲石》、《问友琴石》等,年老的白老师以双石为伴,曾写下过“渐恐少年场,不容垂白叟。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
幸好樊素、小蛮早已离去,否则面对这样一个痴迷于石头而冷落了枕头的人,肯定也要写上一首“寒夜赏石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这大概是关于“咱俩睡一觉”的最有诗意的最后通牒了。人到中年倒不是不解风情,而是因为身体原因有意无意回避着这些事,所以这事到最后往往只有一个结果,惹得对方生气,"不信死石胜活人,请郎今夜伴石眠。"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年男子醉心于那些既费钱又看上去无用的东西,石头就是其中一种。
赏石有个四字理论,是米芾老师总结的,概括为“瘦、皱、透、漏”四字,这跟夜总会选人理论很相近,“瘦”是体态纤瘦,石体挺拔,线条清晰。“皱”是指观赏石体态起伏,时隐时现;石体凹凸有致,线条若明若暗。“透”是指观赏石石体玲珑剔透,表里如一,色彩斑斓之中见绚丽,光泽夺目之中见淳朴。“漏”是指观赏石体态玲珑,灵气十足,给人以谦和乖巧的感觉。正如藏石家沈均儒老师所说的那样:“石不能言最可人。”也请各位姐们琢磨钻研一下业务精神。
我的朋友王小明也是一个石头爱好者,前几天我去访溪上他的茶空间“柿间”喝茶,他就带了一块石头随身把玩,我问原因,他说是魏晋遗风门阀士大夫阶层的娱乐休闲方式。我感叹道,没有夜总会的日子,万古如长夜!作为西湖区留下街道金瓶梅研究二所的所长,王小明所长语重心长地说,古人比我们幸福,比我们会玩,当初西门大官人吃个瓜子都是青楼女子郑爱月一个一个亲口嗑出来的,“前个我给爹捎的瓜子仁,是我亲口嗑给爹的,爹吃了不曾?"
再怎么会玩,西门庆毕竟还是普通富人家,比不过明代嘉靖朝首辅严嵩之子严世蕃,据说玉屏风、温柔椅、白玉杯等都是他发明出来的玩法,登不上大雅之堂,就不一一细说了,要被女权主义者看到,又要批判一番,这种批判我们是支持的,毕竟严世蕃权势滔天,相信很多女子们是敢怒不敢言,但倘若大家是你情我愿,又或是市场经济下职业素养范畴内的,我们是不应该干涉的,毕竟我们不是姜昆老师当领导的曲协,动不动就要把郭德纲和德云社拿出来进行一番道德批判。
曲艺协会29日发布倡议书,呼吁相声界“加强行风建设,自觉践行崇德尚艺。倡议书提出,坚决抵制封建行帮陋习、抵制恶俗粗劣表演、
抵制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呼吁广大相声艺术工作者“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努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自觉承担培根铸魂的神圣职责,争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曲艺工作者。"看完这些我差点以为这是相声治丧委员会为相声已死发的讣告,这些看上去很宏大很正能量的词汇,实则言之无物空洞之力,除了道德绑架,政治绑架,看不出任何对相声发展有实质推动和帮助的内容。我仿佛又看到了一位在夜总会劝人从良并且不准备买单的“单纯的好人”。
曲协的倡议书里还说"让人们在含着眼泪的笑声中得到教育和启迪,决不能用低俗庸俗媚俗的内容和方式取悦观众、迎合市场。”早年郭德纲的相声的确不错,现在岳云鹏等新人的相声我只能说不叫玩意儿,观众喜欢是因为观众的审美水平这些年也被折腾的越来越差,但无论如何你也不能指望相声给人们“教育和启迪”,指望相声教育人,那教育干嘛去呢?有些人就是喜欢做表面文章,在教书育人的地方讲政治,在娱乐休闲的场所谈教育,这是本末倒置,最后只会南辕北辙。相声很单纯,复杂的是人。
曲协的倡议书让我想起 1918 年上海《时报》一篇批评女性着装的文章,“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时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不堪寓目者。女衫手臂露出一尺左右,女裤则吊高一尺有余,乃至暑天,内则穿一粉红洋纱背心,而外罩一有眼纱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此等妖服,始行于妓女,
妓女以色事人,本不足责,乃上海之各大家闺秀,均效学妓女之时下流行恶习。妖服冶容诲淫,女教沦亡,至斯已极。"这篇文章虽然是保守的,是对女性解放的一种反对,但它至少没有拔高到批评妓女衣着暴露,要求妓女包裹的严严实实……,反观曲协的倡议书内容,连保守都谈不上,基本就是业余指导内行,说难听点就是妓女指导良家妇女如何守妇道,当然,我是反对“守妇道”这三个字的。
要说真正做到"让人们在含着眼泪的笑声中得到教育和启迪”的还是清华大学,前几天清华 110周年校庆时清华学子们表演的舞蹈仿佛让我置身于杭州花都国际俱乐部的舞群里。从审美欣赏的角度来说,这舞的确配不上清华大学,但现在的清华大学,又配得上什么样的舞呢?我倒愿意相信这舞是清华学子们自发组织表演的,看似一身洗浴中心气息和乡镇 Club 气质,实则用这种放荡不羁爱自由的表演风格,捍卫了陈寅恪老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诲,独立舞蹈之精神,自由恋爱之思想。"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清华舞。"舞蹈很单纯,复杂的是人。
清华学堂诞生的时间点挺有意思,1911年。前一年,也就是清末宣统二年(1910),“四大徽班”没落,始于
1790 年的“徽班进京”宣告结束。四大徽班的没落,直接导致了“八大胡同”的声名鹊起。清末西学东渐,传统的意识形态动摇,北京城的娼业开始复兴,苏州的清吟小班,迤逦北上,大量江南美女北上,清吟小班里一水的吴侬软语,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八大胡后繁荣娼盛,官员们“谈助无非中发白,闲来只是逛胡同”。
据不知是正史还是野史史料记载,“八大胡同”早期是乾隆时期徽班进京落脚的韩家潭、百顺胡同一带,八大胡同的妓女有句行中的规矩,叫“一二三四”,"会读一段文章,会唱两句二黄,会喝三杯小酒,会打四圈麻牌"。可见“八大胡同”与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清代是禁止娼妓的,于是很多官商就钟情于徽班弟子里漂亮的男旦,京剧师傅的寓所。兼具教戏的功能,每个寓所都起堂号,如梅兰芳出自朱霭云的云和堂,程长庚寓处四箴堂。谭鑫培堂号英秀堂,这些都在八大胡同。民国开始,妓女解禁,男旦凋零,八大胡同迎来了巅峰时期。
“八大胡同”与“京剧戏班”虽属两个行当,但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和人格骨气确是共同的,有的客接,有的客不接,有的堂会唱,有的堂会不唱,比如说盖叫天,拒绝过宣统帝的堂会,张作霖曹锟的堂会,还有杜月笙、张啸林家的堂会,不像现在一些京剧团的领导,有权有势人家的堂会一个也不拉下,关键是对方还不尊重戏曲艺术,老佛爷看戏看得开心了也还赏赐件黄马褂呢。在以前角儿还要事先派人去看戏台、看环境、看东家,“先是你挑角儿,后是角儿挑你。”老祖宗留下的话全忘了,时不时就要做出违背祖训的事来。
值得庆幸的是,各行各业总有那么几个老人家是守护者,比如京剧界的裴艳玲老师,她的话正适合曲协的姜昆老师学习一下,"我不指望政府能扶持戏曲,人家慈禧老佛爷在的时候,不管;国民政府那时候,也不管;日本人在的时候,也不管,戏不是好好的吗?你管,你还抓得挺紧挺具体,你有权,谁敢说你的不好?江青倒是抓了戏了,狠狠地抓了十年,全国人民都跟着唱,结果把戏拦腰唱死了。”裴艳玲说,“昨天还一个不知道干什么的,今天提拔当了管文艺的小科长,他他妈突然全懂了,到了剧团指手画脚:这这这都得那么那么来。你他妈懂什么呀?可是,没办法,一当官,什么都懂了,脾气也长。"
只可惜这个行业大部分的青年人还差得远,不是腿脚嘴上的那点功夫,而是脑子里的事。现在有些人有些部门有些商业机构养成了一个很不真诚的祝福习惯,过个五四青年节动不动就要像青年致敬,五四精神是现在的青年搞的吗?现在的青年都活成什么样了大家心里没数吗?还矫情的致什么敬,踏踏实实教育一番,给青年人创造点机遇就够了,夜总会的姑娘们从来不需要你致敬,你来开包厢就行了。
如果真需要什么倡议,我倡议大家活得简单点,不要那么复杂,不用向青年致敬,向老一辈表演艺术家裴艳玲学习做人就好了:曾有人邀请裴艳玲观看新编京剧《梅兰芳》,裴认为不好,很生气,欲离场。第三场幕间有个安静的片段,裴突然站起身,背手昂立,全场为之肃静。裴大声骂道:"X 你妈!”声震全场,扬长而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